青春華章丨青春何以不凡?且看江河浪潮奔涌時
近日,2025“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”網(wǎng)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走進江蘇,以水為脈,探尋青春與愛國、奮斗的深刻共鳴。
江蘇,襟江帶海、河湖縱橫。從奔騰的長江到蜿蜒的淮河,從浩渺的太湖到壯闊的黃海,在這里,水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豐沛資源,更是一種深植于血脈的奮斗精神。循水而行,在古今交匯的浪花里,青年們正以實干擔當續(xù)寫著屬于新時代的“水與青春”故事。
水之品格,在于堅韌。從大運河的千年漕運盛景,到范仲淹在蘇北修筑“范公堤”的為民情懷,到近代張謇在南通興水利、辦實業(yè)的開拓精神,“遇山開壑,遇壑成淵”的精神已深深融入江蘇的文化血脈。我們看到,長江南京段上,朱春光帶領平均年齡35歲的團隊堅守15年,用沾滿泥土的足跡詮釋“守護江河就是守護家國”;江陰長江畔,1995年出生的“最美青年”鄭冰清21年累計放流河豚魚苗2621萬尾,用生物技術守護“長江三鮮”的存續(xù);鹽城宋公堤上,青年志愿者操控無人機測繪,讓“海上長城”在科技守護中延續(xù)榮光……青春的奮斗精神,正是在一次次“啃硬骨頭”、闖“婁山關”的過程中得以淬煉和升華,匯聚成守護“江河安瀾”的青春強音。
水之活力,在于創(chuàng)新。一潭死水終將枯竭,唯有源頭活水方能潤澤四方。青年常為新,青年也最能為新。在太湖之畔,年輕科研人員用大數(shù)據(jù)、物聯(lián)網(wǎng)織就“水質預警網(wǎng)”,如水流監(jiān)測萬物般感知水質變化;江都水利樞紐的青年團隊優(yōu)化調(diào)度方案,守護南水北調(diào)東線源頭的“水龍頭”;鹽城黃海之濱,青年漁民放下漁網(wǎng)拿起監(jiān)測儀,從“靠海吃海”到“護海養(yǎng)海”,用行動詮釋著對這片藍色家園的熱愛。“弄潮兒向濤頭立,手把紅旗旗不濕。”奮斗不僅是意志的磨礪,更伴隨能力的升華。今天,在新時代的浪潮中,青年們應勇立潮頭,勇做第一個“吃螃蟹的人”,敢于闖“無人區(qū)”,錘煉逢山開路、遇河架橋的意志,確保國家發(fā)展的“江河”擁有永不枯竭的“青春活水”。
水之力量,在于匯聚。當青春的浪花撞上時代的礁石,迸發(fā)的是無數(shù)青年學子以赤子之心匯聚的江河。在河海大學,一代代青年師生將論文寫在江河湖海上,他們的知識溪流匯入國家水治理的宏圖;在揚州,由“河小青”志愿者組成的護水網(wǎng)絡,正將點滴行動凝聚成生態(tài)保護的強大合力;放眼全省,更多青年從四面八方而來,或在防汛抗洪一線并肩作戰(zhàn),或在鄉(xiāng)村振興中共治水環(huán)境……這種匯聚,是無數(shù)個“我”凝聚成“我們”的生動寫照。水之清澈,映照出青年對祖國的赤子之心;水之包容,涵養(yǎng)著青年胸懷天下的寬廣胸襟。事實證明,只有所有人都堅定前行,才能實現(xiàn)國家民族的偉大征程;只有每個人盡力書寫的奮斗篇章,才能裝訂成美好生活的宏大敘事。
不負時代,不負韶華;跨越江河,奔赴山海。青年乃國家之棟梁,民族之曙光。青年個體的水滴或許微小,但千萬水滴匯入江河,便能形成推動巨輪、滋養(yǎng)萬物的磅礴偉力。青春真正的價值,在于找到值得奉獻的方向,“擇一事、終一生”,是對“青春何為”最有力的回答。(王珩)
詳情請見:https://www.ntjoy.com/ntw/articleDetail.html?id=4ea93b0f86d64659898461c58617b74e&menuCode=ntw001019
責任編輯:龔逍遙